中医认为,脾胃为中焦,属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根源。
脾胃属土,脾属阴土,胃则为阳土,两者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清,胃降浊;脾喜燥,胃喜润;
两者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升一降,有机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腐熟及排泄过程。
所以中医所讲的脾胃是一个更大的功能体系,不仅包括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还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肌肉丰满程度,体内水液代谢,精神情志活动等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认为脾胃在人体的功能和特点
?脾主运化: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都要经过中医之“脾”的运化,才能转变为我们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
?脾统血:因为有“脾”的统摄作用,所以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才能“安分地”在血管里循环流动,若脾虚、统摄无权则易导致出血。如脾气虚会导致崩漏、便血、呕血等。
?脾主升清:脾气主升可以将食物运化而成的营养物质向上传于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提作用,才能使机体脏器维持在正常位置而不下垂。若脾不升清则会出现头晕、乏力、嗜睡、脏器下垂等症状。
?脾喜燥恶湿:湿气影响会产生乏力、嗜睡、舌苔厚腻等一系列脾虚湿困的表现,这时候给予健脾祛湿的中药就可以帮助恢复脾的正常功能、消除症状。
?胃主受纳腐熟:胃是一个暂时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的容器,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下传至小肠,与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的过程。
?胃主通降: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正常向下传至小肠、大肠、并经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可能会出现胃胀、呕吐、胃痛、不思饮食、便秘等症状。
中医治疗优势
从长期防止复发功能来看。中医治疗胃肠病在远期治疗效果表现更为优秀。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
中医对消化系统的疾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之处。
其特色及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春季肝气旺,故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夏季湿气盛,易感湿伤脾,宜健脾利湿;秋冬季节燥气盛行,宜养阴润燥。
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