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褐鳞环柄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随着城市绿地规模的扩大,上海的公园、绿地覆盖面积扩增,野生植物品种也日趋多样,一些市民为了能够食用更多“天然野味”,会采摘公共绿地上的野生植物回家烹煮食用。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却是巨大的,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7月3日夜间,上海交通大医院急诊接诊一位55岁的女性,她主诉为恶心呕吐并伴腹泻2日。当时,她告诉医生,自己只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并没有接触毒物药物。
急诊接诊医生迅速给予完善的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稍高,但肝酶接近正常值的10倍。进一步的腹部检查又排除了胰腺炎、穿孔等疾病后,医生们考虑患者疑似因食不洁物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并造成了肝功能损害。为了进一步治疗,将患者收入急诊病房。
此时的医生疑惑重重,为什么对症用药了,效果并不明显?也许源头仍然是在病史上。医生们再次回到病床前,反复向患者询问病史,这一问,患者才道出事实情况:原来,她3天前自行至杨浦区某公园采摘大量蘑菇并食用,之后就出现了症状。她的爱人也进食了少量相同的蘑菇,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图说:误食毒蘑菇的患者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病房医生重视,医院急诊科迅速成立专家小组,考虑该患者极有可能是误食大量有毒蘑菇造成的肝损及胃肠道症状。当即决定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并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剩余毒素。
为了对症治疗,医生们查阅相关文献、咨询植物专家,搜寻这种野生菌菇的品种。最终,在各方努力下,专家们怀疑患者进食的可能是一种名为褐鳞环柄菇或称褐鳞小伞,学名Lepiotabrunneo-incarna的菌种,含剧毒(对人体)。其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继发肝肾功能损害,然后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表现为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极高。治疗上,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主要以早期的血液净化、脏器功能支持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
进入EICU后,患者病情进展极快。在急诊科主任费爱华及医务部主任江来等的协调下,医院迅速从外科药房调配N乙酰半胱氨酸等保肝药物足量应用,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给予大量水飞蓟宾应用,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在入EICU第三天,情况得以好转,救治的紧张氛围才有了些许缓解。与此同时,医生们还根据患者爱人的症状和体征,给予了相应的治疗。目前两人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好转中。
医院急诊科主任费爱华提醒,市民们不要盲目追求野生或天然的植物,随意地采摘食用。“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进食毒蘑菇不会马上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类患者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误食误用,一定要及时告诉临床接诊医生,以便于早期鉴别诊断,早发现、早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报记者左妍通讯员施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