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一直以为是ldquo肠炎rdqu [复制链接]

1#

新闻

人文

科普

服务

我的一个病人因贫血、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肠癌”,医院做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后这位病人恢复的挺好,但是术后5个月肿瘤复发并且转移到肝脏上,做了全身的化疗并且在肝脏肿块处又做了介入治疗。患者目前病情控制稳定。经过治疗后他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从小就有不吃蔬菜只吃荤菜的习惯,大学毕业后经常出去应酬喝酒,经常肚子疼、腹泻,有时候喝酒后拉出血便也没有当一回事,仅仅以为是“急性肠炎”,吃药缓解后就不再关心。现在想想都是自己太疏忽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危害影响了自己的身体。

(镜下所见)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20余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都有增加的趋势,每年上升4.2%,是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

多数研究认为,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与高脂肪饮食和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高脂肪低纤维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者大便中厌氧菌增多,纤维素缺乏,大便量减少,肠中致癌物浓度上升导致癌发生。

然而由于目前的医疗水平以及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原因,很多人群也没有及时体检,高危人群也没有定期筛查而早期肠癌多无任何症状,有症状时大多已发展为中晚期,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见的最多的是中晚期的这一类肿瘤人群,中晚期的肿瘤人群由于肿瘤进展病人体质很虚弱不能耐受手术,医院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手术指征。即使剩下一部分人群可以手术,但是由于肿瘤处于中晚期,由于手术的操作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后复发的风险也大,大肠癌复发还可能伴随着肿瘤的转移比如向肝脏、肺部、骨盆和腹壁、肾脏和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等身体多处转移,这个时候治疗起来病人自己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多。

目前在我国,去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仍以中、晚期居多,手术后5年生存率不及60%。造成我国大肠癌高发病率和低存活率的原因主要是早期癌发现太少。所以,对无症状人群的普查是提高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和治愈率的关键。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有黏液便或脓血便、便血、部分人群还会出现贫血、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肠梗阻,体重下降等不舒服的表现,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大肠癌相关检查。

作为消化科医生,我见过很多结肠癌的病人,有一部分人群早期仅有大便带血或者大便习惯改变,每天腹泻或者大便次数增多的表现,却当成痔疮延误诊治一年甚至两年,有些人也没有当一回事,直至肿瘤长到晚期了才来就诊,然后回想过去的病史内心就非常后悔,医院检查治疗呢,此类临床教训非常之多。

因此在这儿我要对大家着重的科普一下要重视大肠癌的检查,其中结肠镜的检查是重点,对于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反复的腹泻、便秘、脓血便、腹痛、腹胀并且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的医院做个肠镜检查看看,且不可大意了。另外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要重视肠镜检查:比如:大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息肉和息肉病、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有大肠癌家族史者、鉴于我国大肠癌发病年龄提前,故主张普查在40岁以上人群中积极推广,目前普查一般先行粪便潜血试验,反应阳性者则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

浏览往期内容|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