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常生小病,大病就不容易找上门提醒这5种 [复制链接]

1#

在生活中,不少人“轻视”小病。更有人认为,小病常见,免疫力越来越强,反而更难得大病。真的如此吗?

一、经常得小病,不容易得大病吗?

其实不然。经常生病的话,免疫力会越来越强,所以也有人认为不会得大病。事实上,感冒和发烧的人往往身体免疫功能低下,患大病的可能性更高。例如,经常胃疼腹泻的人,胃肠功能较弱,容易患慢性胃肠炎。平时不容易生病,说明免疫力足够强,身体各方面功能稳定。

那么,为什么“小病不断,大病不来”,也许是因为平时爱生病的人对身体敏感度高,一旦发现身体不舒服,医院问诊,马上进行治疗。

另一方面,不爱生病的人容易认为自己体质好,也不喜欢检查身体,给重病“潜伏”的机会。通常,明显时机不好,疾病和成长成熟。

二、身体出现这五种“小病”,要重视

“小病好不了,但大病不好治”。有些小病看似“无害”,但可能是癌前病变,尤其是这些“小病”更容易致癌。

1、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癌的癌前病变,乙肝病史伴肝硬化基础时,属于肝癌高危人群。

乙肝肝硬化患者宜每半年行肝超声、甲泼尼龙检查,戒烟戒酒,通过规范治疗帮助病情稳定。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为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如果胃黏膜伴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很可能是癌前病变的表现。

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黏膜活检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只要慢性期接受正规治疗,一般不会癌变。

3、腺瘤性息肉

息肉的类型有多种,其中腺瘤性息肉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尤其直径大于2厘米者癌变机会较高。如果发现息肉,行切除可以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概率。

4、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食管是食管下段粘膜的多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累及可恶的食管癌。

可引起胃食管反流、裂孔疝等,患者可出现反酸、胃灼热,并可随病情进展伴胸骨疼痛、上腹痛、吞咽困难等。

巴雷特食管一般通过X线、内镜、食管测压、pH监测等手段发现。

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上皮细胞持续感染病毒后,可发生不典型增生并转为癌变,但病程较长,可能长达10年以上。一般女性在TCT和HPV检查中可发现异常,但女性经过亲密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如有少量阴道出血,必须重视。

癌前病变不是癌症,而是可控可逆的,大多数癌病变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对症治疗,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是避免病情进展的关键。

三.癌症会传染、遗传吗?

癌症有家族性的现象,如果家庭女性发现乳腺癌的话,家族中下一代发现乳腺癌的概率也会变高。首先要确认癌症一定不会感染,但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如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如果家人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相互接触,病毒的感染概率就会提高,家族癌就会发生。

癌症本身是不会遗传的。遗传的是癌症的“敏感性”。

目前,我们知道百种癌症中,约10%的癌症与特定的遗传学基因相关,又称“遗传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卵巢癌、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等。这些遗传因素不能改变。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尽早预防。

如何预防癌症呢?

禁烟限制、烟草和酒精都与多种癌症相关;

控制体重,肥胖与20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相关;

健康饮食、吃加工肉会增加肠癌风险

坚持锻炼,保证每天锻炼30—60分钟,可降低致癌风险;

保持乐观的心情,生气对感情和身体都有危害。

许多看不见的小病可能是无痛的、麻木的,如果忽视,很容易发展成大病。所以一旦发现疾病,应积极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在病情可控时予以控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